产品详情
猫尾草(别名梯牧草),猫尾草是禾本科猫尾草属多年生疏丛型草本植物,是一种适宜于冷凉潮湿环境种植的冷地型牧草。原产欧、亚的温带,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各省区都有种植,目前面积较小。
一、植物学特性
猫尾草为禾本科多年生丛生型上繁性牧草。株高80~110厘米,高者达120厘米。须根发达,入土较浅,茎直立,节间短,6~7节,下部节多斜生,基部1~2节处较发达,膨大呈球形。叶片扁平细长,光滑无毛,柔软,浅绿色,叶鞘松弛抱茎,长于节间;叶舌为三角形;叶耳为圆形。圆锥花序,小穗紧密,呈柱状,长5~10厘米;每个小穗仅有一花。颖圆具龙骨,边缘有茸毛,前端有短芒;外稃为颖长之半,顶端无芒;内稃狭薄,略短于外稃。种子细小,近圆形,易与颖分离,千粒重月0.4克。
二、生物学特性
猫尾草喜冷凉湿润气候,抗寒较强。降雨量700毫米以上地区生长良好。地温3~4℃时种子发芽。抽穗期适宜温度18~19℃。越冬性好。春季气温高于5℃时开始返青,秋季气温低于5℃停止生长。较耐淹浸,不耐干旱。在35℃以上的持续高温干燥条件下,不能安渡夏季。要求中性及弱酸性土壤,以ph值5.3~7.7时为最适宜。耐碱性较弱,在石灰质含量多的土壤上生长不良。一般亩产鲜草1000~3000千克,种子20~50千克,与红三叶混播时亩产鲜草可达5000千克。寿命较长,一般生长6~7年,在管理条件较好的情况下,可生活10~15年。
猫尾草植株高大,叶量丰富,叶片较大,产草量高而稳定,在始花期测定,叶重占株重50%以上。宜用于刈割青饲、青贮或调制干草。不耐牲畜践踏,过多的放牧利用会使其寿命缩短。但与苜蓿、红三叶等混播的草地,仍可用于短期放牧。猫尾草饲用价值高,是家畜的好饲草,尤为骡、马最喜食。但不宜喂羊,羊食过多,容易引起食欲衰退。
种子田在开花期要借助人工辅助授粉或利用蜜蜂授粉,以提高结子率。过迟不利于植株根部和根颈部营养物质积累。
三、栽培技术
1、整地:猫尾草种子较小 ,出苗和保苗均较难,故要选土壤结构良好的地种植,并保证良好的整地质量。播种前要求精心整地,做到平整且紧实。地形不影响机械播种和收割作业,人踩上去不明显陷下去,只有浅且平整的脚印。要保证播种深度的一致性和种子与土壤的更好接触。秋翻地,翻后及时耙地和镇压,达到地平土碎;来不及秋翻的地要早春翻,耕翻深度以不少于20厘米为宜。夏翻地则应赶在雨季到来之前翻耕,以免多雨贻误播种。
2、播种: 夏播可在6-7月间,秋播宜在8月中下旬到9月份上旬,播种量为0.5-0.8㎏/亩。条播行距20-30厘米,播深为1-2厘米,覆土后镇压。
3、施肥:猫尾草分蘖至拔节期需肥增多,抽穗至开花期需肥最多,开花以后需肥渐少,子粒成熟的中后期需肥最少。施肥分为底肥和追肥。底肥通常为磷钾肥,如磷酸二铵配硫酸钾、复合肥;追肥通常为氮肥。根据土质和长势,按需分批、分期追肥。前期以氮肥为主,后期以磷、钾肥为主。施肥宜少施、勤施,以充分发挥肥效。追肥若和灌水结合进行,则效果更好。
4、田间管理:猫尾草出苗缓慢,幼苗细弱,不耐杂草。出苗后抓紧进行第一次中耕除草,经15-20天进行第二次中耕除草。封行之前进行第三次中耕除草。在返青和刈割之后,都要中耕除草1次。当植株生长减慢,叶色变淡,要及时追肥和灌水,以促进生长。
四、收获利用
猫尾草草质较粗,但仍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而且适口性好,最适于刈割调制干草,为骡、马、牛极好的饲料,但羊采食稍差。不耐牲畜践踏,过多的放牧利用会使其寿命缩短。可与苜蓿、红三叶、白三叶等混播,此草地可用于短期放牧。也可与大麦、小麦和黑麦草混作。在水肥比较好的情况下,猫尾草产量较高。宜用于刈割青饲、青贮或调制干草。在北方湿润地区一年可刈割2-3次,每亩产鲜草3000-4000公斤,刈割时应保持留茬高度10-12厘米。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