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verseas Chinese History Museum

献给皇帝的礼物

献给皇帝的礼物
作者温洽溢在为翻译工作查找满清奏折时,意外发现十八世纪末英国使节团以祝贺乾隆帝八十大寿为名将英国国宝品牌Wedgwood的以浮雕玉石技术烧制而成的一款「波特兰瓶」(Portland Vase)献给乾隆帝。这件文化趣事,让作者展开长年追索,探寻约书亚.玮致活(Josiah Wedgwood)何以在十八世纪创业成功,奠定他的瓷器王国江山。最后呈现出来的是一幅全球史视野图景,我们从中得以窥见以中国为中心的瓷器贸易概况和美学影响、东西交流的传播网络与留下的视觉物像、欧洲人对中国风的爱慕疑惧、英国科学革命及工业革命时代下的种种社会经济变迁。浏览完这幅图景你或许会恍然大悟,原来Wedgwood与乾隆的「相遇」故事,其实就是十八世纪世界变化的缩影。

作者:温洽溢

文章节录
《献给皇帝的礼物:Wedgwood瓷器王国与漫长的十八世纪》

礼物经济

遥望远眺中国高拔有序的帝国形象,笼罩在浓烈「中国风」的强大「软实力」,马戛尔尼的策略是精挑细选送给中国皇帝的礼物,建构英中两国的「礼物经济」关系,以便抬高英国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平等地位。

根据法国人类学家莫斯(Marcel Mauss)对部落社会的经典研究,不管是个人或者群体,经常处在送礼、收礼与回礼的模式,而这一礼物的交换,其实是一种具备道德与经济意涵的复杂过程,社会在礼物交换的过程中形成责任共享的关系网络。礼物是用来建构宗教、伦理、法律、经济与美学关系与制度的一种「完整的社会事实」,并赋予它们象征意义。

这种礼物交换、互惠原则和义务的语言,在马戛尔尼对自己出使中国的认知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诚如莫斯的研究,礼物的赠予表面上虽是自愿的、不求回报,但却又有约束力、利害关系,受与授者必须互惠,礼尚往来。西方人类学文献所发现的一般送礼规则,往往认为送礼者的地位要比受礼者优越,但是在中国传统的社会往来,有别于西方经典人类学家的研究成果,某些礼物是由社会低的人送给社会地位高的人。一心一意想要透过礼物达到互惠对等原则的马戛尔尼,或许忽略了中国礼物交换的这种文化差异性。从马戛尔尼使节团的礼物清单,以及礼物清单中对礼物细节的详细说明,可以看出,英国人希望能在中国人心目中留下科技霸权的印象。而英国使节团精挑细选送给中国皇帝先进的科技礼物,期待能从中国得到的同等回报,是合宜的贸易条约和在北京常驻使节。

所以,礼物在这场外交交锋扮演关键的角色。马戛尔尼使节团确实也一再刻意凸显使节团礼物的鬼斧神工与匠心独运,借以向大清表明英国乃是泱泱的海上强权,不是前来向大清俯首称臣的蕞尔岛国和蛮夷之邦。正因为礼物担负如此重责大任,一路上英国使节团三番两次向大清国表示使节团准备的礼物贵重精巧,为了避免路途颠簸损毁礼物,英国人争取清廷通融,舍弃规定的从广州上岸循陆路北上,而改走海路从天津上岸抵达北京。同时,又叨扰乾隆移驾圆明园,分两次观赏礼物的展示。

使节团十分关心中国人对礼物的反应,令使节团欣慰的是,抵达圆明园之后,「礼物一出箱,放在室内,立即就有各类来客,从皇亲到百姓,每天都要来这里看礼物。」英国使节团成员对约书亚.玮致活的瓷器有极高的好评,「无论中国或日本,都不能自夸其瓷器形式之精美。它们比不过天才的玮致活先生为现代使用而引进的希腊、罗马无与伦比的花瓶形式。他们在瓷器上描画的,或不如说涂抹的,不过是相当粗陋的、草率的、奇形怪状的图案,总之是穷人家妇女和儿童涂鸦之作。」

中国人又是如何看待约书亚.玮致活烧制的瓷器?根据斯当东的记述,「礼物送到圆明园后……许多人前往参观,其中有皇帝的三位孙子,他们看了之后非常赞赏。但有些中国官员却故意做出不足为奇的表情。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于瓷器上。中国人对于瓷器每个人都内行。送来的瓷器是韦治武德(玮致活)先生最新最精采的产品,得到大家普遍称赞。」这三位皇孙甚至还要求马戛尔尼评判中国瓷器与英国瓷器孰优孰劣,马戛尔尼不置可否婉转避开这一问题,仅仅客套强调英国瓷器是出自名家之作,如果不是名品,也不敢拿来献给中国皇帝。

然而,对英国使节团来说,最重要的还是乾隆皇帝对礼物的评价;坐拥世界巧夺天工精品的乾隆帝,他的龙心是否能被英国人殚精竭虑筹办的礼物所打动,从而给予大英帝国对等且体面的商业与外交地位?

让英国使节团感到庆幸的是,乾隆皇帝对英国人筹办的礼物非常重视,自热河起驾后就径直前往圆明园,而不是返回紫禁城去。进了圆明园,乾隆迫不及待马上前往陈列礼物的正大光明殿,参观英国使节团为他准备的贺礼。使节团认为,皇帝其实非常重视使节团筹办的礼物,绝非如与使节团交涉的满清官员的推托之词,皇帝不愿接受两边跑的麻烦。乾隆尤其对英国战舰模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还针对英国战舰模型提出不少问题。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