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为何是这样


一手写论文一手画设计图的藤森照信教授,身为建筑史家也是建筑家,对于建筑有无穷尽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为看似理所当然的建筑结构或配置、外观与细节,找出演进的轨迹与蕴含的精神哲学。无论是专业读者或一般读者,读了后皆恍然大悟,会心一笑。

作者:藤森照信

文章节录
《建筑为何是这样:藤森照信建筑史的解题》

科学技术在里,自然素材在外

建筑集结各样的技术与物资,结合各种人的能力而成,建筑家的工作终究就是将这些物资与技术统合为一,并赋予建筑物表情。

建筑界近年对自然素材的关注高涨起来。像是涂上土或灰泥的墙壁会吸掉室内的化学物质,或者铺设糙叶树木的地板会很温暖,使用手工的和纸会使心情缓和,言传着各种说法。相反的,对工业制品的评价有点低下,例如铁或混凝土令人觉得冰冷,或者合板和织品会释出乙醛物质等等……。

我曾经说过:在设计上至今不断活用自然素材,今后还是希望继续这样做。但这样并不是没问题的。
例如在设计某县的学生宿舍时,曾被要求在地板下放入木炭。理由是「去除湿气」和「有益健康」,但是要放多少进去才有多少效果则不明确。用艰深的话来说,就是:虽然知道定性的效果,但定量的效果却是不明。

木炭在水中能吸附奇怪的物质,这是众所周知的效果,在我家的热水瓶里就放了一根木炭,那真是非常有效。氯气的臭味消失了,可能是木炭中的矿物质成分溶解出来的缘故吧,变成不输给矿泉水的味道。但是要说它对室内空气是否有净化的效果,是可以承认它的定性效果,但不能不同时考虑定量的效果。即使说在热水瓶里有效,如果要以同样比例的木炭放置在室内的话,是会引发多大的困扰啊。

至于「有益健康」这件事,有人提出负离子等等的说法,那是什么却是不清不楚的。不清不楚的却还出了小册子,上面还有某某博士推荐,越发让人觉得奇怪。

除了负离子外连磁气的说法也登场了。以前我在度假旅馆设计的天花板曾经使用了木炭,木炭以外的专门领域有具体研究业绩的某位学者,当场立即拿出罗盘这里那里到处测的结果,也告诉我们说有摆设木炭的话磁气的流动会比较好。

木炭再怎么用都是无害处的,所以在设计学生宿舍的时候,我也在楼板下放进了木炭,设计茶室时虽然很麻烦也是有放。但如果只听这些人的话,结果就会变成木炭信仰者或是炭原理主义者,实在令人困扰。

木炭这样的东西拿在手上看,确实会感受到它终极性的存在。全黑,而且除了氧化之外是不会有其他反应,所以从几万年前的遗址也有出土,也有充分的神秘性和哲学性。然而说因为这样,就会产生对人体有益处的离子或是磁气,我是不会这么想的。

那么我为什么会使用自然的素材呢?不只是希望室内空气中没有不好的化学物质。土也好,木材也好,虽然不坏,却会释放几种化学物质。说到这个世上什么建材最不会释放物质的,令人意外的是工业制品的玻璃,所以在诊断化学物质过敏症的人对什么有反应时,是使用由天花板到底下全部是玻璃的房间,这在日本也只有两间。不只是玻璃,铁材也不会释放物质,混凝土经过一年左右,硬化反应大致结束之后,也几乎不会释放化学物质。代表二十世纪科学技术时代的三大建筑材料,众所周知的是铁、玻璃与混凝土,任何一种都不会释放不好的东西。如果去掉这些构造的建筑物会夏热冬寒的问题,由铁、玻璃和混凝土所建的家,对身体真是有益处的。

铁、玻璃与混凝土成为建筑材料是因为十八世纪的产业革命,技术发达的是十九世纪,成为建筑表现的主角是在二十世纪前半叶,科学技术到这个时候都还好。在那之后,二十世纪后半变成影响健康很大的合板、织品、印刷制品或是合成树脂那样的二次建材;如果更正确说的话,攻击人类的是那些作为溶剂或接着剂使用的化学物质。二十世纪前半情况还好,后半就变得严重了。

若是考虑有益健康这点的话,先避开寒暑的问题不谈,铁、玻璃与混凝土建盖的现代主义住宅是最好的,那么我为何用自然的素材呢?况且自然素材的住家,也会因为作法而出现夏热冬寒的状况。以前的老房子就有严重的这类问题。

再三思考为什么?自然素材有那么好吗?也不是要吃进嘴巴里的东西呀。

关于不会产生有害的化学物质这点,自然素材和铁、玻璃与混凝土没什么不同,会不会夏热冬寒,也是要看作法。混凝土的墙中设隔热层、做双重玻璃或地板下置入暖房设施,虽然花钱,总是可以解决问题。

肌肤的触感如何呢?虽然人们总觉得屋内使用自然素材比较好,但终究还是和穿衣服不同,居住的人肌肤并不会一直接触墙壁或天花,唯一直接碰触的只有地板。几乎所有铁材、玻璃和混凝土的建筑物,只要铺上地毯之类的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屋顶上绿化产生的效果,经常作为屋顶的隔热材而被大众提及,但如果着眼点在隔热效果的话,还是不要这么麻烦,使用更多的隔热材就有同样的效果了,费用也还更加便宜,特别是跟屋顶绿化的日后维护费用相较,更是天壤之别。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觉得自己似乎对社会风气以及时代潮流泼了桶冷水。

虽说二十一世纪是生态的、永续的以及绿色的时代,但是关于铁、玻璃和混凝土不会释出有害物质一事,或者东京都依法令规定对于一定以上面积的建筑物要进行屋顶绿化,应该有更简单的方法可作为隔热对策,世上一般人认同的事情,我却有相当不同的见解。举其中一例来说,现在仍在使用的建材当中,有永续性而非木质或土质的材料,只有铁和铝而已,只有这两种才被当作资源回收。隔热对策上对于环境问题无疑具有贡献的,不就只有提高屋顶、墙壁和窗的隔热性能吗?那也只是司空见惯的作法;将墙壁的隔热材加厚,或者改善屋顶面的通风,或者做双层窗等等这些既有的方法,对建筑或住宅这样的领域,具有最重要的平衡的优点,也是能被信赖的。

啊!最终还是要先强调的是,各种产业废弃物再利用计画的终端,最常被讨论的当然就是建材。柏油是石油精制后的垃圾当然用来铺设道路,工厂排灰在中和之后产生的石灰做成石膏板是很常见的。希望我们所衷爱的建筑领域,不要再被当成产业的垃圾桶才好。此后还能欢喜高兴接受的,只有便宜而安全的隔热材而已。除此之外请各产业在自己的地方想办法处里好吧。

回到主题,那么,为什么要用自然素材呢?为了生态、永续、绿色的说法,很可惜是无法解释完全的。实际上在现代要使用自然素材,得消耗诸多能源,比起材料和工程费用来说是很浪费的。这世间,好像把原因与结果的方向完全搞错了。

我之所以使用自然素材,在诸多辛苦的考量下,只因为自己喜欢而已。材质也好风貌也好,我都喜欢。如果更极端的说,就是表情很好。表情好到可以不厌其烦品味。

铁、玻璃和混凝土的表情我绝对不是不喜欢,由同世代的建筑家创作出来的前卫作品看了也很愉快,万一是经由自己创作的话,事情一定变得更为艰难。真的只有自己熟稔的材料才行,不然就不可能带出那种本质性的表情,要是我的话,就会朝着土材或木材的方向去做。而且我自认为用自然素材决胜负的话,是不会输给同世代的建筑家的。

并非为了地球或是人类的未来,而是为了建筑的表情而使用自然的素材,说不定这样的态度会让大家感到惊讶。如果是批判性的话,就变成会说是只为了表面或是外貌视觉而已。但是,表情真的是很重要。反观自己,人都是先看对方的脸,阅读表情的吧。也有人说,过了四十岁之后,就要为自己的容颜负责。如果一个人的脸无法表现这个人的种种,人类为何需要有脸挂在那里呢?每个人都带着面具生活就好。

建筑是从空间的构成开始到材料、构造、设备、家具等等,集结了各样的技术与物资,结合各种人的能力而成,说到其中建筑家的工作是什么,终究就是将这些物资与技术统合为一,并赋予建筑物表情的这件事。除此之外就没有别的事了吧。

那么在最后,我将完全透露使用自然素材方法的藤森流秘诀。并不是思考又再思考的方法,而是从做中习得的方法,但也是跟前述铁与玻璃与混凝土三大材料是安全的这件事有关。这些是在二十世纪前半叶就已形成的工业产品,不会释出不好的东西,并且特别强而有力,可说是低调的东西。另一方面说到自然的素材,木头容易腐烂,土容易崩坏,石头容易开裂,表情富于变化而有深层的味道。如果是这样的话,我想把铁和混凝土当作骨架,在上面包覆自然素材,再开扇玻璃窗就好了。也就是科学技术用在里面,自然素材用在外面的方式。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