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设计的时代


作者山崎亮在本书中将社区设计的方法完整阐述,除了社区设计的概念与理论,以及如何演进至今外,更第一次完整公开居民参与、思考型活动的手法与实务经验,并搭配实际参与者的丰富案例辅佐说明,可说是一本想要进一步实行社区设计的读者必读的实践之书。

作者:山崎亮

文章节录
《社区设计的时代:用「不造物的设计」概念打造二十一世纪理想社会,全面探究社区设计的工作奥义、设计总体方针,以及如何与社群团体培养合作默契》

前言

我最近多了不少演讲邀约。平均每个月总有十次需要到外地演讲。也许是因为我宣称自己从事不为外人所熟悉的「社区设计」一职,来自各方的演讲邀约大多会提出类似疑问:

「那到底是什么样的职业?」

我爱吃美食也爱享受温泉,接到演讲邀约时,如果知道当地兼具这两项要素,我会二话不说立即答应。演讲次数因此愈来愈多。我通常会在演讲最后准备问答时间。有不少人也许第一次听到这种职业,提出来的问题五花八门。一一回答这些问题后,我发觉可以将它归纳为数项。「什么原因让你想要从事社区设计?」「去到当地后,会先从哪方面着手?」「社区设计的成果是什么?」「能不能请你写一本社区设计的教科书?」诸如此类,有几道问题在每个地区都会遇到。应该是我有些地方说明得不够透彻吧。其中有人将我上一本书《社区设计:重新思考「社区」定义,不只设计空间,更要设计「人与人之间的连结」》(繁体中文版由脸谱出版)从头到尾都读过了,依然特地来演讲现场提问不明白之处。我对此深表感激,让我有机会了解过去撰写的文章中,哪里说明得不够充分。

有鉴于此,我考虑针对最多人在演讲现场提出的问题写一本书。为什么过去学习建筑相关领域、又有设计实务经验的人,会转以「不造物的设计」为目标呢?日本的总人口减少与社区设计有何关联?当我以一篇文章回答一道问题的形式书写,最后串成了犹如随笔般单篇完结的书稿。

排列书稿顺序时,我发现可以分成几项特征。于是,我将各篇文章按照以下四项观点加以分类。第一项观点是「社区设计如今为何备受瞩目?」社群衰退与人际连结淡薄为何愈来愈严重?人口不足(Population Decline)将面临什么样的课题?城市为何愈来愈孤寂?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公共」?诸如此类,我打算将自己所想的都写出来。第二项观点是「何谓连结的设计?」我的思考重点在于何谓社区设计?居民参与型设计的注意事项、如何看待城市的丰富度?第三项观点是「透过专案与人结识的趣闻轶事」。参与专案的人们有何改变?除此之外,我也会谈谈从山地离岛地区居民身上学到的事、重视协助村落发展的人才等等。第四项观点是「如何推动社区设计」。汇整了引导学(Facilitation)模式、听话的方式与案例的调查方法、如何带动会场气氛、如何与行政职员打交道、如何培育社区设计师等各项议题。

我依照上述观点,将各篇书稿分类整理成四章,分别是「为什么现在要关注『社区设计』?」、「连结的设计」、「人改变,地域就会改变」、「社区设计的方法」。单凭我的想法与实务经验,并不足以汇整出一套有系统的社区设计理论。光是将这些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的零散书稿分类装在四个袋子里,就已费了一番工夫。某些论点或许有自相矛盾之处,诸位若是有疑虑,请务必前来演讲会或工作坊提出疑问。我不太擅长透过网路回覆诸位的疑问,我喜欢实际面对面互相讨论,借着详谈回答诸位的问题。但愿有一天能再将这些提问汇整成书献给诸位。

本书可与前作《社区设计》视为一套。《社区设计》一书主要是介绍过去参与的专案,
本书则是解说为何想要推动这些专案的动机及背景。因此,曾在《社区设计》中详细介绍的
几项专案,同样会在本书登场。专案概要如本书末尾(第二三六页)所示,欲知详情,建议配合阅读前作。

「连结的设计」一词,实在令人不易理解。不妨将它视为犹如「玫瑰般的笑容」如此带有隐喻意涵的词语。不过,省思自己平时参与的专案,仍然觉得自己从事的是「设计人际连结」。诸位读者若是能透过本书进一步了解社区设计的5W1H──「何解」(Why)、「何时」(When)、「何人」(Who)、「何事」(What)、「何地」(Where) 、「如何」(How),将是我莫大荣幸。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