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村忍的镜头穿过大厦的大门,就是绚烂豪华的剧场;每一间面积仅有10平方公尺,140个胶囊组成了胶囊塔大厦,螺旋梯、茶室,现代感中展现日本风情。二战后至七○年代,日本进入现代建筑时代,便不断出现主动向世界发声的建筑,并于东京高密度存在着……
作者:仓方俊辅着下村忍摄影
文章节录
《东京现代建筑散步:战后至七○年代,东京现代名建筑48选》
玻璃格纹,合理又时尚
说到新桥,就想到花街柳巷。设计者佐藤武夫于大厦完工时表示,因为有了这番连想才设计出如此华丽的格纹图案。他对昭和战前时期达到鼎盛状态的新桥花柳界有所知悉,难怪这么说。以合理性来呈现的强与弱,是现代建筑的特色,但在这里,设计者面对被道路分割而变形的用地,提出「以二种铝合金壁板的组合,将建物完全包覆起来」对策。
这种做法不是只让表面时尚而已,它不但能缩短工期,也让法规上必要的采光面及紧急用出入口更容易设置了。合理性、工业性、几何性兼具。玻璃帷幕建筑完全满足高度经济成长期的现代建筑条件。那身影,宛如一个为提出妙解而沾沾自喜的少年。然而,你以为光这样就能理解这幢建筑了吗?塔屋令人连想到雕塑。
仔细一看,格纹下方的一楼为类似粗梁的造型、最顶楼为细致的垂直格棂,形成构筑感相当高的三层构造。设计者表示,做成格纹是希望创造凹凸感,而非只有薄薄一层而已。与其说这是一幢现代感十足的建筑,我想它也有往昔建筑的性质。不钝重也不轻薄,深邃而耐人寻味。
佐藤是战前大隈讲堂的共同设计者。战后仍需要这种能够稳住浮动人心的存在感。这幢建筑除了有符合人潮熙攘的站前时代感,亦能引人若有所思。
刻意让走道狭窄、内装复杂,刺激「想喝一杯」的心情
在夜晚的繁华街区依然出色的建筑意外罕见,不过,这幢再开发大厦却自然无比。
终战后,新桥车站西口一带形成东京都内规模最大的黑市,留下密密麻麻的木造建筑,万一发生火灾十分危险,于是相关单位打算整个拆除,兴建钢筋混凝土大厦。原住户可优先入住;建设费就从设于地下的停车场、设于上层的住宅及办公室收益来支应。在这项合理的再开发计画下,新建筑终于落成了。
除了入口有好几处之外,还可经由走廊于内部绕一圈。如此一来,所有进驻店家均能公平分享出入的便利性,不致产生位置优劣的差异。天花板不高、走廊不宽等,都是为了怕太时髦而让人下班后不愿顺道来这里喝一杯。楼梯和手扶梯贴上不同颜色的磁砖,令人印象深刻。内部呈现立体的巷弄风情。
将整体拆解成部分后,便会丧失一些东西。外装也是。不同宽度的网眼以数种单位组合起来,令建物整体统一,却又去掉了庞然大物的感觉。云纹效果在单位之间产生。内部发出来的灯光,与反射于玻璃上的外部灯光交织,好不热闹。同内部构造一样,这也是与外围相互作用的展现。
这幢建筑成功兼具了再开发所必要的统一感,以及开发前各自为政的自由感。既合理又将细节处理得很好。
表情丰富的内部,比外观更有趣、更有看头
遍布有乐町的昭和一级建筑大街。从一九六三年的新东京大厦到一九六九年完成的新有乐町大厦,高度全部依据战前的规定。有的圆角、有的棱角,有的不锈钢、有的磁砖,外观的变化十分有趣,但内部的精彩度更在其上。从入口到楼梯,全都经过精心设计。
这些兴建于高度经济成长期的建筑群,因为与昭和战前时期的大楼、七○年代以后的摩天大厦截然不同而吸引访客。
盛妆迎宾这点与战前的名门建筑相仿,不过,这里感受到的是民主主义式的亲切感。应是自然运用素材的关系吧。由于形式性的装饰已然落伍,因此设计上更下工夫,制作上更讲究真诚。
不论哪一幢建筑,皆能感受到相当重视走在其间的人。楼梯推动我们前进;视线移动时,扶手的设计益发闪亮;磁砖与大理石虽然朴素,走近时,却又丰富地变换表情。
这种将占据一个街区的大厦内部移动空间变得更有趣的做法,始于如今已不存在的战前丸大厦、三信大厦等,且于战后获得现代建筑的继承,在超级摩天大厦成为主流之前的这个时代达到最高质量。这种宛如街道般的内部空间在今天变得相当可贵。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