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本质是激发善意

 上个周六看了一部被高分推荐的电影,伊朗的《小鞋子》,电影的情节温暖又感人,讲的是一对兄妹用自己的方式不断努力得到一双鞋的故事,来自贫民窟的哥哥不小心弄丢了给妹妹修好的鞋子,充满自责,央求妹妹暂时不要告诉父母,一来当然是不想挨打,最最关键的是,因为哥哥很清楚地知道家里已经拖欠房租很久了,被房东不断追赶,同时母亲生病,父亲已经没有钱买鞋了。妹妹只能很懂事地听从哥哥的建议,穿哥哥的球鞋。两兄妹共穿一双鞋去上学,(可能因为伊朗的男女校上课时间是错开的)。为了保证上学不迟到,妹妹一放学必须火急火燎跑回家把鞋换给哥哥穿,但总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或者是小姑娘跑得慢了一点,或者是当天有考试要拖堂,或者是鞋子一不小心掉进水沟里,追了好久才追到。每当哥哥穿上鞋子时,只能跑得比兔子还快,可是即使如此,也还是有几次迟到了。

那个严厉的校长问:你为什么迟到了?
哥哥说:因为鞋子掉进水里了。
严厉的校长问:那为什么你的袜子没有湿?
因为哥哥要穿湿掉的鞋子,特地提前把袜子脱下拿在手里。
哥哥无以应答。严厉的校长说:如果还有下次,叫家长过来。

果然下一次哥哥还是迟到了。严厉的校长说:必须把你家长叫过来。
可是辛苦的爸爸根本没有空呀,并且因为这样的事情过来,丢鞋子的事情肯定要暴露。

局面僵持之下,幸好,男孩子的数学老师出现了,因为小男孩的数学成绩很好,得到数学老师的喜爱,还奖励了男孩子一支漂亮的笔。

数学老师了解了一下情况,跟校长求了情,校长说:看在数学老师的面子上放过你一回,下不为例。

男孩子逃过一劫,当然无比感激数学老师。(其实应该感谢那个即使环境清苦依然成绩骄人的自己啊,因为每一种喜欢都不是无缘无故的)。

当我看到这里,看着男孩子被老师误解而又无法说出真相,那双噙满泪水的眼睛时,我几乎都流眼泪了。我想的是,到底一个人如何去理解一个人才能做到真正的客观和公正呢?

因为连续几次迟到被抓,男孩子在校长印象里肯定是一个因为贪玩无视校规校纪的学生。这是很容易从片面的线索里得到的一个粗浅的结论。
可是事实真相呢,为了等妹妹回来换鞋子,为了在极为有限的时间里不迟到,他只能拼命奔跑,但即使如此,当满头大汗赶到学校时,残酷的铃声还是响了起来,被抓个现行。

又有谁能够在这种表象之下,有足够的耐心、有足够的善意去发现究竟这个孩子发生了什么呢?

有的只能是粗浅的评价和结论。而真相几乎让人落泪。

当最后,小男孩听说参加跑步比赛第三名的奖品是一双运动鞋时,他眼睛一亮,他向妹妹承诺一定可以拿到第三名,然后把运动鞋换成女式的送给妹妹。但报名已经截止,他哭着向体育老师说明自己跑得更快,一定可以获奖。体育老师在如此的情境之下,打算去测试一下,果真他跑步速度惊人。如此男孩子拿到了参加跑步比赛的入场券。

当大多数人只是为荣誉或者名利而战时,这场比赛里,小男孩却是为了兑现妹妹的一个承诺,为了一双穿不起的运动鞋。别人在拼力,他在拼命,结果一不小心,他跑了个第一。

当很多的参赛者因获得第二名、第三名充满遗憾,或者因为没有获得名次难过的时候,当他的校长和体育老师欣喜若狂的时候,这个冠军小男孩再次哭了,因为第三名不是他,他无法拿到那双运动鞋,兑现不了对妹妹的承诺。

理解一个人,你说到底有多难?

即使古语有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但要做到真正的客观、公正以及感同身受,是困难重重的,然后我们在现实生活里,充满了种种的不愉快、委屈,甚至误解。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曾经说过:管理的本质是激发善意和潜能。他的这段话,非常令人警醒:

德鲁克说,管理是一门真正的博雅艺术(Liberal Art)。管理的对象是谁呢?是人类的工作社群。从表面看,管理的目的是工作的成效,但是工作是由人从事的,所以,管理者不能不和人打交道。管理者天天都要面对既可爱而又不完美的人,面对人性中的善,人性中的恶,人的潜能、长处和人的弱点。任何有经验的管理者都会明白这一点。

管理的本质,其实就是激发和释放每一个人的善意。对别人的同情,愿意为别人服务,这是一种善意;愿意帮人家改善生存环境、工作环境,也是一种善意。管理者要做的是激发和释放人本身固有的潜能,创造价值,为他人谋福祉。这就是管理的本质。

但是,很多人把管理当成一种工具,认为管理是用来操控的,因为它的目标是要让工作有结果,就必须操纵控制工作者的行为。这一条,是德鲁克坚决不同意的。在他的著作中,对“胡萝卜加大棒”有很精辟的分析。胡萝卜是利诱,大棒是威胁,两者都是在利用人的弱点,即人性中的贪婪和恐惧,去操控工作者,这与管理的本质背道而驰。我们可以看到,“胡萝卜加大棒”被全世界的管理者很普遍地接受,但是“胡萝卜加大棒”的效果却是越来越差了。在发达国家中,它甚至对体力工作者也不起作用了,而对知识工作者来说,它在任何地方都不起作用。管理人员已没有大棒可用,而胡萝卜作为刺激的作用也愈来愈小。因为如何激发善意确实很难,远比简单的威逼利诱难得多。唯一的解法,我只能想到马克思的一段话:

如果你以人就是人以及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充满人性的关系为先决条件,那么你只能用爱去换取爱,用信任去换取信任。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对他人施加影响,你必须是一个能促进和鼓舞他人的人。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