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鴻銘 1856.6.30-1928.4.30」
辜鴻銘年表

1857年(清咸豐七年丁巳年)

7月19日出生於英屬馬來西亞檳榔嶼華僑之家,祖籍福建同安。 名湯生,字鴻銘,又號立誠,自稱慵人。

祖父辜龍池,由檳榔嶼而移居吉打,在當地政府做官。 父親辜紫雲,受雇於檳榔嶼雙溪呂蒙的牛汝莪橡膠園,在英國福布斯·布朗屬下擔任司裡。 辜鴻銘被布朗夫婦收為養子。

1869年(清同治八年己巳年)十二歲

十歲左右隨布朗夫婦前往英格蘭接受教育,開始他在歐洲十一年的遊學生涯。

他進入蘇格蘭接受啟蒙教育。 之後又進入愛丁堡大學文學學校。

1870年(清同治九年庚午年)十三歲

隨布朗到德國,在布朗柏林的家中學習德文。 先後在柏林大學和萊比錫大學讀書。

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癸酉年)十六歲

回到英國,進入愛丁堡大學學習,專攻西方文學,師從卡萊爾。 辜鴻銘同時兼修拉丁文、希臘文、數學、自然哲學等學科。

1877年(清光緒三年丁醜年)二十歲

4月,以優異成績獲得了愛丁堡大學的文學碩士學位。 之後,赴法國巴黎大學學習。

1880年(清光緒六年庚辰年)二十三歲

從歐洲返回檳榔嶼。 前往新加坡海峽殖民政府輔政司工作。 是年前後辜鴻銘與馬建忠相遇,之後辭去殖民政府的職務,欲回國效力,開始留辮子、改穿長袍馬褂,補習中國儒學經典。

1881—1882年(清光緒七年至清光緒八年)二十四歲

乘坐英國探險隊海船,向中國大陸進發,在滇緬邊境突感前路艱難,遂辭去英國探險隊的翻譯職務,轉居香港讀書。

1883年(清光緒九年癸未年)二十六歲

《字林西報》兩次連載了辜鴻銘第一篇與中國文化有關的英文文章《中國學》。 此文概述了漢學發展概況,責備了漢學家們治學態度的不足。

之後到福建老家短居。

1884年(清光緒十年甲申年)二十七歲

在從福建回香港的船上與張玉書相識,後在他的推薦下以督衙洋文案的身份進入張之洞幕府。

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乙酉年)二十八歲

開始鑽研儒家經典,博覽經史子集。

1886年(清光緒十二年丙戌年)二十九歲

張之洞創辦廣東水師陸學堂,選任德國軍官任軍事教官,他們在中國禮儀面前頗感為難,辜鴻銘開導,使其心服口服。

1888年(清光緒十四年戊子年)三十一歲

對當時《論語》譯本感到不滿,著手重譯。

1889年(清光緒十五年己醜年)三十二歲

張之洞調任兩廣總督,辜鴻銘隨之前往湖北武昌。

1891年(清光緒十七年辛卯年)三十四歲

二月下旬,俄皇儲以及希臘世子等人來湖北,辜鴻銘作翻譯,展現出了絕好的語言天賦,被認為是奇才,受到來賓極高的讚賞,並與他贈物結交。

是年發生蕪湖、武穴等多起教案。 辜鴻銘用英文撰寫專論——《為祖國和人民爭辯——現代傳教士與最近教案之關系》發表在上海《字林西報》上,譴責在華傳教士的不法行為,被西方報刊摘錄評論,從而引起了西方國家對他的關注。

1892年(清光緒十八年壬辰年)三十五歲

幫忙籌辦湖北槍炮廠的有關事宜。

1893—1894(清光緒十九年至清光緒二十年)三十六歲

兼武昌自强學堂講習,常感歎中國不通外情才導致中國的被動挨打。 後與提調錢恂產生衝突。

1895年(清光緒三十三年乙未年)三十八歲

甲午戰爭失敗。 維新派登上政治舞臺,要求改良維新。 辜鴻銘作《上湖廣總督張書》一文,反對近代化改革,主張維護中國古老的社會秩序和儒家傳統,投入到對儒經的研究和翻譯之中。

1896年(清光緒三十三年丙申年)三十九歲

反對康梁的維新改革,向支持維新運動的張之洞施加保守主義影響。

189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丁酉年)四十歲

日本海軍少佐來到中國,訪問辜鴻銘。 辜鴻銘提出學習日本明治維新的強國之道。

1898年(清光緒三十三年戊戌年)四十一歲

反對維新變法,提出“舊學為體,新學為用”的主張。 張之洞與維新派分道揚鑣,撰寫《勸學篇》。

辜鴻銘的英譯《論語》刊行。 他是中國人中首次獨立地將儒家經典譯介給西方的讀者,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化史中漢譯英先驅的地位。

戊戌政變爆發。

日本前內閣伊藤博文訪華,辜鴻銘與之辯論孔教意義,對於他揶揄孔子之教加以責備。

1900年(清光緒三十三年庚子年)四十三歲

義和團起義,八國聯軍入侵。 辜鴻銘針對這一事件,撰寫了一系列英文專論,指責八國聯軍,強調中國是禮儀之邦,呼籲有關國家秉公對待此事,表明了不卑不亢的愛國立場。 同時,分析義和團運動的原因,為慈禧作辯護。

在武昌設立義塾。

1901年(清光緒三十三年辛醜年)四十四歲

9月,《辛醜條約》簽訂。 辜鴻銘發表大量專論。 《我們願意為君主去死,皇太後啊!中國人民對皇太後及其政府真實感情的陳述》以個人名義發表於《日本郵報》,呼籲列强儘快與中國議和。 以英文撰寫《關於中國問題的最近劄記》,“詆各國之隙”; 發表《為了在中國的良治》,譴責西方列强干涉中國內政; 以英文重新發表《為吾國吾民爭辯》,抨擊在華教會和傳教士; 撰寫《文明與無政府狀態》駁斥黃禍論。

11月,辜鴻銘在庚子、辛醜年間寫下的文章專論結集為《尊王篇》在國外出版。

1902年(清光緒三十三年壬寅年)四十五歲

參加山東膠濟鐵路的通車典禮。

美國政論家R.D.埃文斯來信,對辜鴻銘責備列强入侵的正義表示支持。

在湖廣總督衙門為慈禧祝壽的慶典上,仿《愛國歌》作《愛民歌》。

在上海談判開浚黃浦江之事。

1903年(清光緒三十三年癸卯年)四十六歲

隨張之洞視察京師大學堂。

7月,革命派人物沈藎被清廷殺害,辜鴻銘為清政府辯護,遭到進步人士的圍攻。

1904年(清光緒三十三年甲辰年)四十七歲

日俄在中國東北開戰。 辜鴻銘寫了一系列專論,將這一戰爭歸咎於西方列强亞洲政策的錯誤,表現出對歐洲的批判。 《且聽著,統治者,請明察!日俄戰爭的道德原因》在《日本郵報》上連載。

英譯《中庸》也在《日本郵報》上連載。

1905年(清光緒三十三年乙巳年)四十八歲

辜鴻銘由於議約之功被賜予外務部部郎的實銜,出任上海黃浦江浚治局中方總辦。

清廷派五大臣出洋考察,他譏諷為“出洋看畫”。

1906年(清光緒三十三年丁未年)四十九歲

與托爾斯泰書信往來。 辜鴻銘將《尊王篇》與年初刊行的《且聽著,統治者,請明察!日俄戰爭的道德原因》托人帶給托爾斯泰,其文化保守態度得到托爾斯泰的贊同。

英譯《中庸》在上海刊行。 同時英譯《大學》基本告成。

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丙午年)五十歲

8月,隨張之洞進京。

12月,浚治局出現衝突,辜鴻銘回局處理。

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戊申年)五十一歲

任外務部員外郎,後晋昇郎中,擢左丞。

10月,請人將所譯《中庸》和《大學》帶給托爾斯泰。

1909年(清宣統元年己酉年)五十二歲

8月,辜鴻銘通電祝賀俄國作家托爾斯泰80壽辰。

10月,張之洞在北京去世。

1910年(清宣統二年庚戌年)五十三歲

清廷賜予辜鴻銘“遊學專門”一等,並欽賜文科進士,位列嚴複之後。

以英文出版《中國牛津運動故事》,總結中國在對抗歐洲文明運動中的經驗。

為紀念張之洞撰寫漢語著作《清流傳》,後撰寫《張文襄幕府紀聞》。

辭去外務部職務,任上海高等實業學堂教務長。

1911年(清宣統三年辛亥年)五十四歲

年初,與托爾斯泰的來往書信在《東方雜志》上譯載。

10月,辛亥革命爆發,辜鴻銘寫信給《字林西報》告誡西方不要煽動革命,遭到學生的圍攻和驅逐。

辭去南洋公學監督之職,前往北京。

《中國牛津運動故事》(包括《文明與無政府狀態》)被譯成德文出版,名為《中國反對歐洲觀念的辯護:批判論文集》。

1912年五十五歲

1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 2月,清帝宣佈退位。 袁世凱當選為民國總統,辜鴻銘拒絕為其效勞。

以遺老自居,往還於上海、青島和北京之間,交友論學。

是年,德國學者Hermann Keyserling來華,拜訪辜鴻銘。

結識《北京日報》總編陳友仁,並為之撰稿。

1913年五十六歲

應四國銀行團之聘,任翻譯。

成為當年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人之一。

1914年五十七歲

在“北京東方學會”的活動中提交《中國人民的精神》,後發表於《中國評論》。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針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多次演講,討論歐戰前景,鼓吹儒學救世。

1915年五十八歲

將自己的英文演講整理彙編成册,在北京印行,名為《春秋大義》(《中國人的精神》),又名《原華》。

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講授外國文學等課程。

擬編一部《西洋通史》,要將革命流血自由平等的名詞重新改譯。

1916年五十九歲

6月,袁世凱病死,為此辜氏特意大宴賓客,請戲班子到家演戲三天。

德國人史密斯(Oscar A.H.S chmitz)把《春秋大義》譯成德文,在德國耶那出版,名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與戰爭的出路》。

1917年六十歲

丹麥著名評論家勃蘭得斯(Georg Brandes)評估辜鴻銘思想的《辜鴻銘論》,經林語堂翻譯載於《人世間》雜誌。

3月,撰《義利辨》,反對對德宣戰。

7月1日,張勳在北京擁戴遜位的溥儀復辟。 辜鴻銘參與張勳復辟,被列為李經羲內閣的外務部侍郎,歷時12天,復辟失敗。 之後仍任北京大學教授,在課堂上宣揚儒家的思想和倫理道德,反對新文化運動。

8月,將一戰前後有關大戰和中西文明的論文合成《呐喊》,由德國朋友帶回德國翻譯。

1918年六十一歲

《東方雜志》“國際時事欄”轉引日刊,摘譯德國人對辜鴻銘著作的歡迎和讚賞的文章《中西文明之評判》,遭到陳獨秀的詰質。 雙方在《東方雜志》《新青年》兩大陣營之間掀起了“東西文化問題論戰”。

1919年六十二歲

5月4日,五四運動爆發,辜氏用英文著文反對,責駡青年學生,遭到進步青年學生的圍攻和質問。

6月,北大校長蔡元培辭職,不久辜鴻銘也辭去北大教授職務。

在美國《紐約時報》上發表長篇論文《沒有文化的美國》。

7月,發表《反對中國文學革命的運動》,反對廢除文言文。

8月16日,發表《留學生與文學革命——讀寫能力與教育》,對新文化運動與五四運動表示不滿。 同時,又為《北華報》撰寫專論,曾提出請日本扶持中國恢復帝制,被政府交警廳嚴糾,禁止各報議論國體。

胡適在《每周評論》發表《辜鴻銘》,責備他頑固可笑。

9月,蔡元培複任校長後,辜亦複任北大教授。

1921年六十四歲

以英文作《憲法與中國》。

《中國反對歐洲觀念的辯護:批判論文集》在德國重印。

英國著名作家毛姆拜訪辜鴻銘。

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以新聞社海外特派員身份來華,採訪辜鴻銘。

1922年六十五歲

在國內外備受關注。 陳曾穀中譯本《〈春秋大義〉譯本節錄》以及辜鴻銘的英文論文《君子之道》《中國人將變成布爾什維克嗎?》在《亞洲學術雜志》上刊載。 《春秋大義》在北京再版。 其專集《讀易草堂文集》出版,羅振玉作序。

《尊王篇》在日本再版。 《申報》專門介紹辜鴻銘在德國的重要影響。

1923年六十六歲

《中國之和》在美國《當代》雜誌發表。

英文《尊王篇》在北京重印。

1924年六十七歲

4—5月,泰戈爾來華,在北京與辜鴻銘會晤並合影留念。

10月,辜鴻銘應邀到漢城觀光,到日本講學,演講題目有《何謂文化教養》《中國文明的曆史發展》《中西文明异同論》等。

11月,應辜顯榮之邀到臺灣講學。

1925年六十八歲

再度受邀到日本演講東方文化。

收到張作霖的請帖,邀請他做顧問,然而由於話不投機,辭職。 再次返回日本發表演說。

是年,日本大東亞協會編輯出版《辜鴻銘講演集》。

1927年七十歲

大革命失敗,秋季從日本回國。 在北京大學校慶紀念會上演講《何為教育》。

法國費裡羅翻譯出版法文版《春秋大義》。

1928年七十一歲

受聘為山東大學教務長,未到任。

4月30日下午因肺炎在京逝世。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