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樨

产品详情
草木樨

一、植物学特性

草木樨俗名叫野苜蓿,为豆科草本直立型一年生和二年生植物。主根发达有根瘤,深达2米以下。茎直立,多分枝,高50~120厘米,最高可达2米以上;羽状三出复叶,小叶椭圆形或倒披针形,长1~1.5厘米,宽3~6毫米,先端钝,基部楔形,叶缘有疏齿,托叶条形;总状花序腋生或顶生,长而纤细,花小,长3~4毫米,花萼钟状,具5齿,花冠蝶形,黄色,旗瓣长于翼瓣。荚果卵形或近球形,无毛,长约3.5毫米,成熟时近黑色,具网纹,含种子1粒。种子黄绿色或黄棕色,肾形略扁平,千粒重1.9-2.5g。

二、生物学特征

草木樨喜欢生长于温暖而湿润的沙地、山坡、草原、滩涂及农区的田埂、路旁和弃耕地上。一年生的草木樨,当年即可开花结实,完成其生命周期,但二年生的,当年仅能处于营养期,翌年才能开花结实,完成其生命周期。放牧或刈割,留茬不宜太低,如果要增加利用次数,只有适当增加留茬高度,一般留茬以15厘米左右为好,每年可刈割2~3次。草木樨主要靠种子繁殖。在野生条件下,其产种量较高,自然繁殖能力是比较强的,其细小的种子(或荚果),主要靠自播和风力传播,其50%左右的硬实,主要通过将种子寄存于土壤中越冬,腐烂种皮后,翌年萌芽出土。如果进行人工播种,播种前必须采取措施擦破种皮,以提高其发芽率和出苗效果,或模拟其天然情况下克服硬实的方式,采取冬季播种,以使翌年春季出苗整齐一致。

草木樨的生态幅度很广,从寒温带到南亚热带,从海滨贫瘠的沙滩,到海拔3700米的高寒草原,都有分布。它适应的降水范围为300~1700毫米;草木樨的耐旱能力很强,当土壤含水率为9%时即可发芽,耐寒、耐瘠性也强,也有一定的耐盐能力,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从沙土到粘性土,从碱性土到酸性土,都能很好地适应,所适应的pH值为4.5~9;但它性喜阳光,最适于在湿润肥沃的沙壤地上生长。在冬季绝对最低温-40℃和夏季最高温41℃的情况下,都能顺利地通过,因此,它的耐寒、耐旱、耐高温、耐酸碱和耐土壤贫瘠的性能都是很强的。

三、栽培技术

整地 草木樨种子细小,播种前需深翻细耙,整地精细,并注意保墒。

播种 春播宜在3月中旬到4月初进行,秋播时墒情好,杂草少,有利出苗和实生苗的生长。冬季寄籽播种较好,它即可省去硬实处理,有不争劳力,翌年春季出土后,苗全苗齐,且与杂草的竞争力强,可保证当年的稳产高产。草木樨种子细小,应浅播,以1.5~2厘米为宜。播种方法:可条播、穴播和撒播。条播行距:15~30厘米为宜,穴播以株行距26厘米为宜好,条播每亩播种量为1.2千克,穴播为0.8千克,撒播为1.5千克。为了播种均匀,可用4~5倍于种子的沙土与种子拌匀后播种。在苗高13~17厘米时,结合中耕除草和追肥进行匀苗。

田间管理 幼苗细弱,生长缓慢,易受草害,要及时中耕除草。当出现第一片真叶时就要中耕除草。在苗高5-6cm和10-15cm时进行第二、第三次中耕除草。开花季节蚜虫为害,生长后期易染白粉病,春秋季地下鼠害较多,应注意防治。

收割 在孕蕾初期刈割,不仅再生草产量高,而且茎杆柔软,质佳。亩产鲜草2000-3500kg。以留茬10-15cm为宜。

四、利用方式

草木樨能量固氮,改良土壤,根茬能肥田,鲜草可沤肥。草木樨含有多种矿质营养元素和微量元素,对于增加牲畜的营养和土壤肥力,都是非常重要的。草木樨开花前,茎叶幼嫩柔软,马、牛、羊、兔均喜食。切碎打浆喂猪效果很好。它既可青饲,青贮,又可晒制干草,制成草粉。只是开花后,植株渐变粗老,且含有0.5~1.5%的“香豆素(C9H6O2)”,带苦味,适口性降低。草木樨籽实的粗蛋白质含量高达31.2%。

此外,由于草木樨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覆盖度大,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先锋植物。草木樨还是改良草地、建立山地草场的良好资源。可在地产地区与粮食作物轮种;在复种指数高的地区可与中耕粮食、棉花、油菜等作物间套种植,生产饲草或绿肥。又因花蜜多,还是很好的蜜源植物,秸秆可做燃料。总之,草木樨适应性很强,既能作牧草和绿肥,又能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同时还是蜜源植物,被誉为“宝贝草”。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More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