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verseas Chinese History Museum

亦近亦远的东南亚

亦近亦远的东南亚
东南亚地区存在着多样的文化、人种、语言、宗教、社会组织,甚至政治体制,这是它多元文明的外在表现。本书作者从一九六○年代开始进入柬埔寨吴哥遗址的现场从事考古调查,亲手「触摸」历史,并将其对吴哥王朝史的建构,透过考古和人类学「通观」东南亚型的多样性历史文化及文明特质,浓缩在本书当中。

作者:石泽良昭

文章节录
内文节录

《亦近亦远的东南亚:夹在中印之间,非线性发展的多文明世界》

序章「东南亚」的再发现

多文明世界的知识土壤

吴哥寺:等待救援的石造大伽蓝

东南亚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干湿分明,虽然雨季来临时水量丰沛,但干季时不但滴水不下,还有着足以使草木枯萎的炙热阳光带来的高温。但尽管居民必须在酷热的环境中生活,却不需担心食、衣、住等基本生活问题,受惠于湿热的气候,作物生长容易,只要没有战争就没有缺粮的危机,是一个让人得以安心生活的世界。

我对东南亚的调查始于一九六一年。进行调查时,心里一直存在着疑问,为什么这里会兴建吴哥寺?这是一个极大的谜团。

一九八○年八月内战最激烈的时刻,我再度来到柬埔寨,着手进行吴哥寺及其他遗迹的调查。当时我就在波布和韩桑林两方人马交战地附近,对人身安全感到紧张的同时,如何将这些大型文化遗迹从战乱中救出,让它们得到保护的难题也让我同感焦虑。在我来到此地之前,它们已经整整十一年乏人问津,剥落颓圮,任凭大自然的力量无情地侵袭,安静地矗立着等待救援。大寺院是昭示着轮回转世的存在,通往极乐净土入口,祈求来世的梦想和希望的神圣场域,往昔曾经被大批的信徒包围环绕,被盼望着能永远地存续,如今却伤痕累累,可怜地被遗忘在热带雨林深处。

不顾内战还在进行,当时我对遗迹进行了第一次的预备调查,调查持续了十天,结果发现破坏遗迹群的三大元凶是雨水、植物及苔藓,它们导致了遗迹群的倾倒和劣化。以庄严壮丽的容颜自豪的吴哥寺,其建筑和地基竟然受到如此严重的损伤,却没有被发现,任凭时间经年累月地流逝,想到这点真令人心痛。

在过往的岁月里,寺院紧紧牵引着大多数人的心思,就像一帖精神特效药,给予人们活着的喜悦,暗示着来世的美好。几经时光变迁、世代交替及战争侵袭,即使寺院的任务已被遗忘,却因是石造建筑而得以在风雨侵蚀下留下原貌,持续沉沉默地矗立着。无法说出自己痛楚的巨大遗迹群,是不是也在期待着被世人发现的那一刻呢?

东南亚:既非中国也非印度的世界

一听到「东南亚」这个名词,马上让人联想到柬埔寨吴哥寺的轮廓、印尼传统的人偶剧、峇里岛的民族舞蹈、穿着黄色僧服的缅甸僧侣等……,是一个具有异国情调,充满魅力的世界。

东南亚指的是位于中国和印度之间,既非中国也非印度的广大地域,由中南半岛与大陆连接的「陆域地区」和海洋上的「岛屿地区」组合而成,总面积相当于日本的十二倍大,居住着各种各样的民族。其中包括居住在内陆深处或山岳地区的未开化民族,他们可能是在新一波民族大迁徙发生时,从平原地区被迫迁到当地而就此定居。

陆域上有一条来自中国云南的大河及多条细长的溪谷,不仅运送雨水流向大海,也是数千年来民族迁徙的主要路径。有许多民族,例如苗人、高棉人、越南人、马来人、缅甸人、泰人、寮人、占婆人等民族就是透过这条路径通往大海;而中国人和印度人也在很早以前靠着这条路径来到此地。以下概略地介绍一下东南亚的历史。

从西元前后开始,来自印度或中国梦想一夜致富的人们陆续到来;最初来的是邻近地区的海洋民族,或许是搭乘小船的岛民及冒险家。他们带来了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也有人就此定居下来。十一世纪开始,伊斯兰教徒来到此地,十六世纪时欧洲人随之而来;到了十七世纪前半,搭乘朱印船的日本人也来到此地,四处建立日本人村。这些外来者来到东南亚可能是为了交易,也可能是为了传教,目的皆不相同,至十七世纪时更开始利用武力优势占领地盘。接着没多久欧美在当地的殖民也开始了。

今日的东南亚大约有五亿八千万(二○○八年的数据)人口,不管村落或是都市都有宽广的居住空间。再用一种说法形容东南亚,这里充满异质性,境内存在各种集合体,有少数民族社会,也有国家联合体制,进而发展出各种各样的政治制度,有王国、军事政权、共和国及社会主义国家,所有的社会组织和政治型态在这里都看得见。

从宗教的观点来看,伊斯兰教从印尼、马来半岛开始,到民答那峨岛为止,在岛屿上扩散。陆域地区的人们大部分(缅甸、泰国、寮国、柬埔寨)信仰上座部(小乘)佛教,仅有越南信仰大乘佛教。菲律宾则有百分之九十的人口是基督教徒。在峇里岛,往昔传来的印度教融入了当地社会产生质变,至今仍然存续。不过在大宗教之外,村落的日常生活中也残存着传统精灵信仰的痕迹。

像这样尽管各种多元族群和异文化社会在东南亚各地存续着,但不论是生活型态或文化精神价值仍然潜藏着共通性。例如当地随处可见的稻作文化,即是从史前时代一路继承下来。即便自然、人种、宗教、语言等等都各有不同,但在其核心深处仍可以发现共通的关联。

首先是气候风土的一致性,东南亚境内几乎都是干季和雨季分明的热带雨林气候,因此各地可见到类似的生活型态。例如:平原地带有饱水的水田,利用小山的斜坡设计而成的梯田仿佛从谷底向天空延伸一般,人们就在那里耕作。在两头牛或者水牛后方押着犁的是男人们,插秧的则是少女们,这様的风景在东南亚随处可见。

东南亚位于中国和印度之间,同时接收来自两个世界的文化,选择性地接受外来文化,改造成对自己有利的形式,开发出独特的「文化」。东南亚人创造了人类和自然协调共生的生活方式,成为多元文化和特有文化兼具的地域,若说多元集合又兼具共通性是东南亚文化的风格,那么不同于东亚世界或南亚世界的「东南亚文明世界」就成立了。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