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音


古典音乐在一般人眼中,可能是难以理解的、遥远的。但世上却有一个人的生命,被古典音乐救了回来。英国钢琴演奏家詹姆士.罗兹(James Rhodes)儿时有过一段难以启齿的伤痛,尔后他经常试图伤害自己来逃避过去的记忆,喝酒、抽烟、嗑药、自杀都是他减轻伤痛的方式,更多次进出精神病院。但古典音乐救了他,巴哈、贝多芬、萧邦带他远离伤痛,更让他有勇气把自己的历程说出来,成就了这本情节冲击但真实存在的回忆录。

作者:詹姆士罗兹

文章节录
《关键音:没有巴哈,我不可能越过那样的人生》

Track 4爱的疯狂庄严与热情

在我的生命当中,我只确信两件事情:我对儿子的爱,以及我对音乐的爱。请想像这时选秀节目《X音素》(X Factor)会响起令人喷泪的小提琴声——我七岁那年,音乐进入我的生活。

明确地说,进入我生活的是古典音乐。

更明确的说,是约翰‧塞巴斯骞‧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

如果你还想追根究柢,那是巴哈的无伴奏小提琴夏康舞曲。

D小调。

巴哈作品编号一○○四(BWV1004)。

由布梭尼改编而成的钢琴版本。费鲁秋‧但丁‧本韦努托‧米开朗杰罗‧布梭尼(Ferruccio Dante Benvenuto Michelangelo Busoni)。

我还可以继续说下去:日期、录音版本、长度(精细到几分几秒)、唱片封面等等。难怪古典音乐会如此凄惨,光说明一首曲目得附加好几十项细小的资讯,除了对我和那些个具有感应钢琴魅力的人之外,这些讯息根本无关紧要。

我要说的是:每个人的生命当中,都有少数关键性的「黛安娜王妃时刻」。那一刻所发生的事情你永远不会忘记,那将对你一生产生重大影响。对某些人而言,这个时刻可能是第一次性经验;对其他人而言,可能是父母去世、找到新工作,或小孩出生。

对我而言,我有四个。按照时间往回推,分别是:遇见哈蒂、儿子出世、接触巴哈—布梭尼的夏康舞曲,以及第一次被性侵。其中有三件事是好事;就平均法则而言,人生里有四分之三好事,算不错了。

我可以接受。

关于巴哈,我有几件事情要说清楚。

有些人想到巴哈,脑中浮现的很可能是一个老家伙,头戴假发,身材发福,阴沉寡言,严厉苛刻,信奉路德教派,感情平淡,生活缺乏激情滋润。有些人则会直接联想到过时的音乐、跟现实不相干、枯燥;就像巴黎孚日广场或伦敦摄政公园的美丽建筑,是属于另一个时代的其他人,应该把它们用在雪茄广告、牙医候诊室,以及留给威格摩尔音乐厅(Wigmore Hall)里的老年听众。

他们都不知道巴哈的故事明明很精彩。

四岁时,巴哈最亲近的手足夭折。九岁时母亲过世,十岁时父亲也走了,他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后来被送到哥哥家里,但是哥哥容不下他,无情苛待他,让他无法专注于他喜爱的音乐。他在学校长期受到凌虐,为了不想被殴打(还有更糟的状况),他缺了一半以上的课。二十岁不到,他就徒步走了几百公里,去他所知最好的音乐学校听课。他后来谈恋爱、结婚,还生下二十个小孩;其中有十一个在出生或婴儿时期就夭折,妻子也早早离开人世。然后巴哈的一生,始终被死亡的阴影笼罩、吞噬。

在身边亲友遭逢死亡的同时,他不断为教会及宫廷作曲、教管风琴、带诗班、为自己作曲、指导学生作曲、弹管风琴、参加宗教仪式、教大键琴。一般说来,他工作时的脾气不好。一生中写了三千多首曲子(还有更多作品已经佚失),大部分在三百年后的今日依然被人演奏、欣赏、广受尊敬。他没有现代的十二阶段群组治疗,也没有心理医生或抗忧郁的药物。他不会整天无病呻吟、怨天尤人,也不会大白天边喝啤酒边看电视。

巴哈跟他的人生遭遇好好相处,尽量过好自己的生活,积极创作。他这么做不是为了向人炫耀或任何奖赏,他自己的说法是,他做这一切是为了上帝的荣耀。

我们要谈的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生命充满悲伤,从小就面对疾病、贫穷、虐待与死亡,成家之后成了会酗酒咆哮、拈花惹草的工作狂,但他还是有办法找时间善待学生、支付开销,并留下超乎多数人想像与理解的传奇乐章。贝多芬称巴哈为不朽的和声之神。连二十世纪的美国歌手妮娜‧西蒙(Nina Simone)也说是巴哈让她想把一生奉献给音乐。虽然还是没能帮她摆脱海洛因与酒瘾的毒害,但这已是天大的恩赐了。

巴哈的情绪反应并不正常。他特别着迷于数字与数学,那喜爱已达强迫症的程度。他用字母作为基本代码,每个字母各对应于一个数字(A=1;B=2;C=3…)。以巴哈的名字BACH为例,B=2、A=1、C=3、H=8。把四个数字相加,得到十四;倒过来,则是四一。十四和四一这两个数字反覆在他的作品中出现:小节数、乐句的音符数等等,他把音乐签名藏在作品的关键处。或许这是他寻求安全感的怪异方式,就像有人用开关电灯、数数字或不自主抽动来求心安的道理一样。

十二岁时,巴哈就会趁家人都睡着之后,溜到楼下偷拿出乐谱(他那猪头哥哥不让他看),抄完之后再小心放回原处;然后睡个几小时,因为六点钟就要起床,准备上学。这件事他做了差不多半年,直到他把所有能研读的乐谱都彻底吸收为止。

他热爱和声,如果觉得手指不够,还会用嘴巴咬住一根棒子,在键盘压出更多的音,满足他想要的。

这些事情会你对巴哈这号人物有不同概念了吧。

回到夏康舞曲。

当他挚爱的第一任妻子去世时,巴哈写了一首曲子以表追念之情。这是六首无伴奏小提琴组曲之一。然而,这不仅是音乐作品,它根本是座纪念亡妻的音乐大教堂,是情歌中的艾菲尔铁塔!整首组曲之中,登峰造极的成就出现在最后一首乐曲,也就是夏康舞曲。巴哈以令人心碎的D小调,展现惊天动地的张力与强度。

想像你心爱的人将死,你会想说的每一件事,甚至包括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事。想像你萃取了所有的话语、感觉与情绪,将之全数注入小提琴的四根弦中,浓缩成十五分钟的精华。想像你找到一种方式,建构出我们现存之充满爱与伤悲的整个宇宙,并用音乐的型态来呈现,动笔写在谱纸上,把它送给这世界。这就是巴哈在做的事,做了超过一千次,每天都在做,这足以说服我,相信世界上有比我的心魔更大、更美好的东西存在。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